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一论农业强国
这是大国现代化蓝图中令人向往的三农画卷,这是古老乡土大地上催人奋进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并对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怎样建设农业强国进行了全面部署。从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重要论断,我们一路走来,重农目标一以贯之,强农路径愈发清晰,三农前景愈加广阔,终于走到了这个重要时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可触及。
目标是指引前进的灯塔。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先得明确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
这个目标首先应该符合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有全球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要做到供给保障强,能够立足本国基本解决吃饭问题,以稳定安全的农业供给为国家发展夯实根基;科技装备强,有高水平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装备设施,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较高;经营体系强,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把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产业韧性强,农业产业实现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较高;竞争能力强,不仅产品在国际市场有竞争优势,还有较强的规则制定权、产品定价权、资源掌控权。只有达到了这些标准,才称得上农业强国。
而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建设农业强国也需要体现中国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的国土面积、资源禀赋等条件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大资本大农场的欧美模式,也不像东欧、南美一些国家有那样大的平原,更没法套用日韩这样人口与土地规模国家的发展经验。大国小农、人口众多、资源不均、农民大国、农业古国,这些因素让中国的农业强国建设没有先例可循,但也给我们打开了建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会之窗。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国式的,也必须是中国式的,中国的农业强国建设也不例外。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首先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一定是全面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方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而从农业强国的新要求新任务出发,还要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关键要依托双层经营体制走好适度之路。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小农数量众多,要充分发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优势,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适度”,既要瞄准农业提质增效要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效率和效益,又要兼顾2亿多小农户发展需求,广泛开展面向小农的社会化服务,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他们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要以农业生态低碳发展为持续动力。绿色是农业底色,生态是农业底盘,生态低碳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我国农业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约束仍然趋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着力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思路,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努力实现农业生产、乡村生态、农民生活的良性循环,让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亮色,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以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的内在肌理。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要依托农耕文明的深厚“家底”。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是我们建设农业强国不可多得的历史馈赠和宝贵财富,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价值依归。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应善于从农耕文明中汲取养分,同时又要通过建设农业强国赓续农耕文明,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润泽乡土大地,实现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建设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重点在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农业强国的建设主体,更应成为农强国强的主要受益者。当前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上,农民农村还是短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明显,要实现农民富裕富足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就决定了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快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着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民早日过上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生活。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前途光明,任重道远,需要靠我们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用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接续奋斗,不懈前行,书写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新篇章。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农业强国? ——二论农业强国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这些态度鲜明的高远判断,发出了新征程上重农强农的时代强音,深刻阐释了大国三农与现代化强国的关系,着眼大局全局指明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
从世界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规律看,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定有强大的农业为支撑,也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强国,是靠别人吃饭的。这是因为农业关乎饭碗,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基础不牢,再华丽的现代化大厦也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反之,有些国家虽然有较高的现代化水平,但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重要环节上却受制于人,一遇波澜饭碗就会被别人拿住,吃饭还要看别人脸色,自然也称不上是现代化强国。各国强国建设的探索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农业强起来,现代化强国的大厦才能巍然耸立。
而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建设农业强国更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补齐农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进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崛起。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时期,做大农业规模、解决“有没有”问题是最迫切的需要。而随着这种状况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有了发展变化,一些过去不是很紧迫的问题,现在成了当务之急,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更为凸显。无论是为了实现农村居民的增产增收,还是回应城市居民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和乡愁向往,我们都需要推动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通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是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城乡经济循环的堵点,不仅制约着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的释放,也影响了双循环的健康可持续运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要通过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打通工农城乡循环的堵点,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和发展动力。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为了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础。近年来,面对疫情、地缘冲突、极端天气、全球市场动荡等多方面风险挑战,我们能始终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支撑和底气在于农业稳产增产、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在于几亿农民工在城乡间进退有据、平稳流动,在于有一个稳固的三农大后方。新征程上中国号巨轮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风高浪急,还可能碰到暗礁潜流,更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保障好生命安全、生存安全这个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建设好占我国国土总面积大部分的广大乡村,发展好占我国人口总数1/3还多的农村人口。以农业强国的建设成果,筑牢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基石。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也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重农强农战略的拓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描绘了“强美富”的动人图景,以此为目标和指引,我们持续重农强农惠农,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在此过程中,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四化同步”,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是明显滞后的短板和短腿。一方面,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瞄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三农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加快农业强国的建设步伐,着力赶上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明确,受制于人均资源较少、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我国的农业强国建设不能追求成为“全能选手”,一定要看清楚我们最突出的短板在哪里?发展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头等大事是什么?农业强国的特色是干出来的,不是比出来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对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认识,不盲目对标世界农业强国,也不一味追求一些数据的考核达标,要从我们自身国情和发展任务出发,从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出发,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新的赶考之路上,三农再一次被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使命、稳扎稳打的历史耐心,积小胜为大胜,沿着农强国强的康庄大道勇毅前行。
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三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深刻论断,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再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进号角,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以咬定目标不放松的坚韧干劲,系统谋划、奋发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三农力量。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有着5000余年的农耕文明历史。从国内看,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理想传承和千年夙愿,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从国际看,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始终是大国博弈的王牌,农业不强就会受制于人,只有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更好地夯实农业这个“压舱石”,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们已经走到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历史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非凡成就,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比较“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内涵更深、维度更宽、层次更高。是发展进程的加速,也是发展方式的转型,意味着要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规模到效益、从生产力到竞争力的全面跨越。不仅要体现全球农业强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更需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农情出发,明确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
立足强国之本,加强供给保障。世界真正强大的、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我国有着14亿多人口的体量和超大规模的农产品需求,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始终是发展之基、强国之本。建设农业强国,首要是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稳住农业基本盘,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建设农业强国,还要满足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蔬等重要农副产品的供给水平,决定了农业强国的成色和韧性,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保多样、保质量,实现农林牧渔业高质量全面发展。
抓住关键变量,强化科技装备。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我国人多地少,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用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物质装备,破解资源禀赋制约,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要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生物育种、农机制造、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确保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政府、市场主体、公益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着眼富民之要,建强经营体系。强农是为了强国,也是为了富民。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带动2亿多小农户现代化转型,必须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农民合作社为中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通过联农带农实现强农富农;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小农户通过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聚焦三产融合,增强产业韧性。农业强国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产业链条健全高端。建设农业强国,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带动种养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全面提高产业体系的韧性和稳定性,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的空间。还要注重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稳中求进、积极作为,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是什么?——四论农业强国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在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这是党中央着眼大局全局、立足国情农情、以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作出的价值论断和战略部署。“始终”与“头等大事”,掷地有声的两个关键词,再一次阐明了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排在首要位置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诠释了保障粮食安全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新征程上持续重农强农抓粮稳粮指明了路径,凝聚了力量。
“头等大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必须排在所有大事要事之前,没有这件事就遑论其他。回望历史、放眼世界,因为粮食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屡见不鲜,也一再证明着,粮食作为人类生存必需品,是安天下的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事关千家万户和国运民生。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也必然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只有牢牢把稳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农强国主动权,才能让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定海针”更稳更牢。
进入新时代,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了中国饭碗,用有限资源稳定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然而,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我们必须对手中的“饭碗”更加重视。一方面,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俄乌冲突、极端天气等交织叠加,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在庞大人口基数和消费持续升级背景下,粮食供需平衡越来越紧,稳定安全供给面临多种约束和风险挑战。这都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力以赴抓粮食、保饭碗。
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当前,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把任务落实下去。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是提产能的关键,必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使农业生产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建设高标准农田要舍得投入、建好机制,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要选准突破口,持续发力、协同攻关,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要健全机制让种粮抓粮不吃亏得实惠。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头等大事”才能真正托底。必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种粮有钱可赚,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如何完善?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如何创新?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形成粮食产销合作新格局?这些都需要有实招硬招。同时要义利并举,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尽快出台考核办法,督促各地真正把责任扛起来。
要两端发力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保障粮食安全,要一端做加法抓增产,一端做减法抓节约减损。必须重视的是,每年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食物,有相当一部分在采收、储运、加工、销售以及消费等环节“跑冒滴漏”浪费掉了,“舌尖上的浪费”尤其惊人。这既增加了供给压力,又消耗了资源。必须要在遏制消费环节浪费上大力挖潜,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理念,从全链条各个环节上发力,深化食物节约行动,强化刚性约束。
要打开思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吃饭”不仅是摄入粮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都是餐桌上的美食。解决吃饭问题,也不能只依靠耕地,要通过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国土资源拓展,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头等大事”必须头等重视、头等抓实。我们要始终把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放在心里、抓在手上、扛在肩头,抓紧抓牢抓稳抓好,为发展大局奠定坚实基础。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方能行稳而致远。
建设农业强国要重点抓好哪些任务?——五论农业强国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抓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件头等大事,还要重点抓好哪些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了重要部署,以高远的战略谋划指明了建设农业强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的问题。我们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这些重点任务,努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农业强国之“强”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们还有不少待实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我们要抓好供给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设施装备补短板、产业链条升级、培育国际竞争优势等方面的任务,要在乡村振兴、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农民增收任务上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乡土中国、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乡村不振兴、乡村产业不兴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没有守住,农民收入没有增加,就很难说真正建成了农业强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夯实产业基础,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让亿万农民共享农业强国的建设成果。
要抓住产业振兴这个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不兴旺,农民增收的路子很难拓宽,乡村也很难聚人气、谋发展。当前我国各地乡村产业已经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很多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较低,“好不好”的问题亟待破解。解决这一问题,要把“土特产”文章琢磨透、做精彩。立足“土”,依托一方水土孕育的丰富乡土资源,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新营销,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体现“特”,既突出地域特色和当地风情,又能“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有特色、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地方发展优势;形成“产”,着力在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上做文章,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要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个底线任务。当前,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新的挑战。一篙松劲退千寻,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更是丝毫不能松劲。要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要在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上多下功夫,增强产业“造血”功能,将帮扶力量和各类资源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倾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激发他们勤劳致富、自力更生的精气神,鼓励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要努力实现五年过渡期各项政策平稳衔接,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要把农民增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些年我国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快增长,增速连续十二年跑赢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但应该看到,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而且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从农业产业中得到更多收益。要发展好县域富民产业,尤其是一些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挖掘经营增收和务工增收潜力。同时要在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总之,要千方百计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抓好这些重点任务,对当前做好三农工作和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集中力量、齐心协力把这些任务完成好,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才能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阔。